海外读博,一场与众不同的人生体验
海外读博,一场与众不同的人生体验
文/ 梅迪
盟主按:梅迪这个名字的拼音本身就有点英文范儿,他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后在中国政法大学获得国际法学硕士,现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我知道他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是最近的事儿,因为发现他的朋友圈总是发一些定位在加拿大的事情,我还一直认为他用假地址在装作旅游。得知真相的我,怎么可能放过这个让他写东西的机会,因此就有了这个小文,谢谢梅迪!
前言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留学生活的路径与体验同样在不同主体与其周遭环境的互动中各有不同 。笔者目前就读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法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今天仅从本人视角,简述所见所感,欢迎讨论与补充,文中各种“国外“及类似说法,均代指本人所在地区。
工欲善其事
相较于国内法学院,加拿大的研究生法学教育相当重视法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学院都将“法学研究方法(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Law)”设定为一门必修课,除此之外,还有以“法社会学研究(socio-legal research)”为代表的相关选修课,但即便被设定为选修,大量的阅读材料仍然使得课程难度只增不减。在平日与同学、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也能明显体会到这里的师生对法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的重视。其实可以想见,法学研究作为一个将主观能动性运用于一手、二手材料,并得出相关结论的逻辑过程,如果缺少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则很难真正通过对这一过程的运用得出有信服力的结果,也更没有“科学性“可言。因此,对于法学方法与方法论的教学,如果缺少一个认真备课并布置贴切、详实阅读材料的老师,那么很容易让这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流于形式,普遍来讲,国内在这个问题上值得向国外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
想要充分利用好当地学习资源,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学院定期举办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活动,比如每半个月一次的咖啡茶座,会请一位或多位老师、专业人员作为嘉宾,围绕着一个专门的话题为博士生们做一个简短的讲座,并伴随提问环节供双方交流互动。
此外,学院还提供一系列的平台,鼓励博士生将其学位课题或其他近期研究向其他同学进行演讲报告,一来为即将进行的答辩、会议演讲等活动进行模拟,二来促进学院内部的学术学习与交流。除了这些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活动,整个法学院研究生群体(graduate students society)是日常研究与学习的有力后盾。学术有专攻,这里很多的同学有多个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的背景,一旦有困惑,直接求助于自己的同学,最有可能得到非常积极有效的回应,因此无论你是对自己的写作行文有困惑,对文献的查找有困惑,还是对知识点有困惑,最好的解决路径就是-向同学求教。这一点或许并不会因为国内或者国外的不同而有太大区别。但毫无疑问,国外的学校对这种学习资源予以概念化 ,并且提升到了相对重要的位置。
人情社会
国外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但同时,每个人都很注重建立与其他人,尤其是自己所在领域的其他行内人员之间的关系(relationship)。正如我的一位当地师兄所说,通过资料做成研究论文或许并没那么难,但如何与行业内的其他人建立有效联系,更好地搜集到所需资源或许才是问题的关键。在这一点上,有不少鸡尾酒会或欢迎会作为平台供行业内人员交流认识,大家一边品着葡萄酒,一边伴着微醺的快乐彼此认识和交流,通过不断的、多次的交流,认识也会不断深入,人脉资源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建立了起来。我记得某些会议的日程安排上,主办方干脆直接把会间休息以及宴会命名为“networking time”,这样倒也来得直接。
比较、进步、融入、找乐
说完了学习上的,再来说一说生活上的。对于第一次出国上学的同学们,难免会有点不适应。经历了初期的新鲜感带来的亢奋与快乐,国外环境下的诸多生活问题逐渐暴露,生活也会或多或少地经历一个低谷期。排除基本上一定会发生的语言障碍问题暂时不论,我们会有意无意地通过比较国内的生活,而不可避免地做出一些判断。
举例而言,我个人非常怀念国内的食堂,毕竟饿了就可以直奔食堂,还有不少花样可以选择。但对不起,在国外并不存在国内意义上的食堂,不愿意吃食堂?要么去赛百味来一个三明治,要么去咖啡馆来个小点心,被国内美食过多宠溺的我们难以适应长期如此的便餐冷食,想吃好更不便宜。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做饭。但做饭也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如果恰好遇上一个任务繁重的工作日,可能连饭都懒得做。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另外,国外不少人喜欢酒精的刺激,喜欢party的喧闹,喜欢烟味的晕染;也正是因此,在繁华夏夜,经常会有三五成群的醉汉(妹),音乐声吵闹无比的公寓,以及猝不及防就被吸入鼻子的大麻味道。
其实国外的好或不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来看,各有不同。受够了雾霾的北京人会觉得这里的蓝天最美,习惯了国内高校食堂便利的学生反而怀念国内高校不用做饭就可以吃饱肚子的日子(当然,如果你把烹饪视为生命,那就另论)。但整个人类社会并不存在完美,娑婆世界,好坏并生,调整心态很重要。充分体会和享受国外优于国内的地方,而尽量避免国外环境下不可避免的、不那么完美的部分。境外求学的目的是进步,学到真知识,同样重要地,求学的根本目的更是要让自己获得快乐,这种快乐当然可以包括是学有所成后的人满足感而产生的快乐。
在此奉劝各位留学的同学们以及自己,尽量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择其善者而从之“,将国外最优化的资源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它欠佳的一面所限制。而对于无法避免的消耗,则要尽量寻找好的一面,比如做饭这件事,既可以是锻炼自己厨艺和生活自理能力的绝佳途径,更可以是为生活提供调剂,增加市井气息亮色的一个机会。尽量避免恶趣味,促进高级趣味。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持续进步并以此为获取快乐的标准,亲近自然。这样的生活不能断言完美或者说绚烂,但至少是”安全“的。
最后,希望所有希望有机会出国学习的同学们都不要放弃希望,很多事情往往比自己想象的容易;同时,有一句更重要的话送给想出国读博的朋友,读博有风险,选择请谨慎,如果不是出于真正喜欢(或相比穷尽其他选择之下的最不反感),这种选择对自己的人生和社会资源都是一种浪费。祝各位心想事成!
图文编辑/ 不正经的大剑
猜你喜欢……
来稿请致xianyufaxue@163.com
欢迎搞事
如果你也是一只努力的咸鱼
请拥抱我